媒体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及时细致救援 获多方认可
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六版特别报道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成功救治加拿大选手一事,文中提到,正在首都体育馆拍摄采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恰巧目睹了这一幕,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拍下了医疗队员救治的全过程。中国医生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加拿大运动员和教练的认可和感谢。
原文部分内容如下:
北京冬奥会上,医疗保障团队是运动员安全的守护者。一方面,运动员与时间赛跑,力争赛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保障团队在救援“赛道”上时刻待命,全力护佑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2月6日下午,在首都体育馆内的花样滑冰训练馆,各国双人滑运动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训练。忽然,训练场上发生了意外——加拿大选手与意大利选手发生碰撞,加拿大女选手瓦妮萨·詹姆斯摔倒在地,一度无法站起。
正在赛时场地医疗站待命的中国医疗队员谭存鑫、陈骏、高建海、李婉蓉立即征询加拿大教练同意后,携带急救包上冰救治,并协助运动员离开冰面,在队医的陪同下到达运动员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医生王军及护士张木瀚负责进一步检查。
承担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训练馆医疗保障任务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医疗团队。医疗官王梦航说,经过现场诊断和进一步检查处置后,运动员并无大碍,顺利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
彼时,正在首都体育馆拍摄采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恰巧目睹了这一幕,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拍下了医疗队员救治的全过程。中国医生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加拿大运动员和教练的认可和感谢。
“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反复演练很多次了。”王梦航说,“我们团队的专业配置很完善,涵盖了与赛场救援需要相关的各个科室。队员都很年轻,大多集中在二三十岁。”
与正式比赛场馆相比,训练馆里常常会有8名甚至10名运动员同时在场上滑行起跳,医疗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王梦航说,这几天团队每天最长工作时间达19个小时。虽然工作强度很高,但大家无怨无悔,在救援“赛道”上拼搏无上光荣。
“前几天训练时,美国队队医来医疗站取冰块,特地跟我们聊了一会儿,对中国医生的工作表示赞许。”王梦航说。
认可与荣誉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早在2018年7月24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现北京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正式下发通知,指定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为2022冬奥会场馆医疗保障牵头医院之一。
自这时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全面统筹协调冬奥保障工作,出发前往冬奥会之前,他们已进行了近3年的学习培训,在训练中他们常常要机械重复一个个枯燥的动作,穿着带冰爪的专用鞋,还需要背着10多斤救援装备在冰面练习,摔倒和受伤似乎已成家常便饭......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压力下,没有一位队员叫苦叫累,没有一人退缩。
继承与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救死扶伤精神,北大医疗人做到了!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为奥运健儿保驾护航。在这背后,还有众多的北大医疗的医者们默默地奉献付出着。
文中部分内容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2月10日 第06版)